Already a subscriber? - Login here
Not yet a subscriber? - Subscribe here

Browse by:



Displaying: 1-4 of 4 documents

Show/Hide alternate language

論 著 / articles

1.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: Year > 2021 > Issue: 62
熊偉均
Wei-Chun Hsiung
The Virtuous Conduct “Not Forming Inwardly”
abstract | view |  rights & permissions | cited by
本文之研究目標是試圖解決郭店竹簡《五行》首章之詮釋困難,並以竹簡《五行》自身的內容做為首要的證據來源。首先,筆者整理帛書派、竹簡派與調和派對首章爭議的不同見解,並點出竹簡派導致詮釋困難的思維架構;接著釐清竹簡《五行》「德之行」、「行」與「德」三者之別,以及考察竹簡《五行》「形」與「聖」之用例,發掘「聖」兼具兩種意涵之「形」,據此為竹簡《五行》首章提供更為全面且融貫之詮釋:作為最高意義的「聖」,必然在「形於內」的基礎上,兼具了內在轉化層面「形於無形」與人倫教化層面「形於眾人」此雙重意義。竹簡《五行》首章據此主張唯有「聖」無論「形於內」或「不形於內」皆可以稱為「德之行」,並確立「聖」具備超越「仁義禮智」四者的獨特地位。
2.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: Year > 2021 > Issue: 62
朱弘道
Hung-Tao Chu
Reexamination of the Metaphor of “Faggots” and “Fire” in Yang Sheng Zhu
abstract | view |  rights & permissions | cited by
以往研究對於《莊子•養生主》中「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」一句的詮釋基本上可分為兩種:其一是在標舉出形、神的對立作為詮釋工具,分別以此兩者比喻薪火,藉此提出「重神養神」的養生方針;其二則是以「事物自然地流轉變化」為分析脈絡,強調「火」的無窮無盡,並提出「勿使形體的存亡影響己心」的看法。筆者認為,以上兩詮釋各有其理據,亦有其源遠流長之歷史脈絡,因此才為學界所接受。然筆者認為,以往詮釋中,在通假字的使用、目標域與來源域的連結及字義解釋等處,尚有幾項值得討論的面向。本文將嘗試以高亨與劉武的注本作為基礎,轉換以往將「薪火之喻」作「正面」詮釋的共通點,而將其解釋為不應發生的「負面」情況。並嘗試指出,此詮釋除可在文本找到相應之說,亦能夠於以上癥結點給出回應,因此具有其獨特之價值。
3.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: Year > 2021 > Issue: 62
鍾振宇
Chen-Yu Chung
The Paradox of Non-Usefulness and Usefulness
abstract | view |  rights & permissions | cited by
海德格在二次大戰德國戰敗之日(1945 年5 月8 日),寫了一篇對話式文章紀念此一日子,文章區分兩種用:無用與有用,最後引用了莊惠對話,提出德國要成為「無用的民族」以引領未來世界。海德格認為大戰是現代性擴張精神的結果,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「有用」的思考與世界觀。本文將莊惠兩種存有論的重點放在「用」的兩種差異上,視莊子為「無用的存有論」,視惠施為「有用的存有論」。這點除了文本根據外,更具有當代意義。透過海德格對於兩種用的區分,筆者試圖闡發莊惠辯論的當代意義。
4.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: Year > 2021 > Issue: 62
佐藤將之
Masayuki Sato
The Birt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Meiji Japan
abstract | view |  rights & permissions | cited by
本文是為了闡明目前學界所稱呼「中國哲學」或「東洋哲學」的學術領域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如何誕生、如何形成之一番試論。所謂「中國哲學」這樣學術領域是以「哲學」這樣的概念和學科之引進為契機而形成,並且此契機的磁石場是當時剛創立的東京大學。本文經過其創立時期教授與中國哲學相關內容的課程之費諾羅薩(Ernest F. Fenollosa)、井上哲次郎以及島田重禮三位的上課內容之分析,勾勒出江戶時代以來經學或儒學的思想內容由「哲學」的分析框架來獲得新的思想涵義之過程。如此,在德川時代原來被視為經學上的內容逐漸轉換成「人格修養」、「國民道德」等具備近代特質的倫理主張。孔孟等經學上的聖人以及戰國諸子也皆變成了「哲學家」。